为进一步挖掘铁岭的榛子文化,提升铁岭榛子的文化品味,9月10日,铁岭市榛子产业协会、铁岭县榛子产业协会一起,对以榛子命名的“榛子岭”进行了深入考察。铁岭县鸡冠山乡榛子岭村的5位年近八旬的老者对“榛子岭”名称的由来进行了介绍。
榛子岭的由来
榛子岭,铁岭县鸡冠山乡紧靠汎河的一个漫山野生榛林的小山岭。岭下坐落着一个不大的村庄——榛子岭村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筑大坝连接榛子岭和河对岸山头,形成了汎河上游的明珠—榛子岭水库——辽北著名的山水风景区。
榛子岭这片地儿,原名“砧子岭”,缘于早年开山修路时在岭上发现了古代打铁用的砧子。到了明朝后期,这里的坐山户老崔家,主人是个神行太保,可日行二、三百里。有个女儿,非常聪明漂亮,长大后嫁给了辽东总兵李成梁①为妾。一年秋天,榛子岭这儿收榛子,崔家把炒好的榛子送到了总兵府。由于这里产的胡榛子皮儿薄、粒满、香气绵长,李总兵便给万历皇帝进贡了一些。万历皇帝和后宫皇妃们都非常爱吃,随后问这榛子是哪儿产的?李总兵回答说是辽东铁岭砧子岭,万历皇帝稍加思索,感觉“砧子岭”与“榛子岭”谐音,并且还出产这么好的榛子,于是说那里就叫“榛子岭”吧。这样,“榛子岭”就成了皇帝御封的地名。沿传至今450多年。
砧子岭被封为榛子岭,仿佛在文学巨著《红楼梦》中有印记。祖籍铁岭的作者曹雪琴,在《红楼梦》中以林黛玉作诗行令之口写出了“榛子非关隔院砧,何来万户捣衣声?”②的词句。既把“砧”和“榛”两个无关的事物连在了一起,也描绘出清时城里千家万户捣衣捶被,汇声一片的生活画卷。
注①:李成梁(1526年—1615年),字汝契,号引城。辽东铁岭卫人。明万历朝辽东总兵。清太祖努尔哈赤曾是其马弁。
注②:见《红楼梦》第六十二回。